《论语》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对一个真正具有政治性、而非完备性的政治理论来讲,罗尔斯更有价值的著作应该是《政治自由主义》。但教权与王权的斗争,只是为政治自由、宪政民主奠基了基础。
因为它开放了一个非西方国家思考立宪民主建构的非完备性学说的进路。如果一个人要执着于从完备的宗教、道德与哲学学说中开出现代自由理念,这样的努力基本上都会归于失败。因此,在西方的知识传统中,《正义论》的价值要高于后者。至于在儒家哲学立场上表白的、绝对不能接受上帝、信神的主张,那是完备的宗教学说表现出的特质。1949年离开大陆的决断,同样也是政治实践。
这些主张是背反的,几种解释完全无法调和。在这个意义上,郭萍从张君劢的自由观出发来谈论自由儒学,可以说找准了这个命题的现代切口。卷五第二十七章: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
强调上知天,下知地,中知人,显然是在天地人三才的构架下讨论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善为政者显然是以道为治者,不知为政者显然是无道之治。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于是孔子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
坚甲利兵不足以为武,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君人者降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覇,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而亡。
可见,韩婴在王霸问题与荀子一样主张王霸并用。如何以礼治国?韩婴传承了儒家通过礼义规范人伦关系,重建社会秩序,实现国家治理的思想。卷五第十一章云:上不知顺孝,则民不知反本。所以,现在应该重新培植仁义之根,以教化引导百姓,尽量不要用刑罚。
山陵崩竭,川谷不流,五谷不植,草木不茂,则责之司空。其为教,古有礼然后有刑,是以刑省。王道政治以仁政为治理的核心价值。(《第二十五章》) 齐鲁两国历史传统悠久,但自从建国其治理模式就不一样,鲁国用的是以尊尊亲亲为核心的礼治,而齐国用的是举贤尚功的法治。
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序,此儒者所谨守、日切磋而不舍也。四统者具,而天下往之。
善粉饰人者,故人乐之。言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
……‘睠焉顾之,潸焉出涕,哀其不闻礼教而就刑诛也。今犹无辔衔而鞭策以御也。2、治国以道 《韩诗外传》主要是在三才构架下讨论君主修齐治平之道。这明显反映了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改造,体现了汉初儒学不同于先秦儒学的新特点,是在当时黄老思想占主流地位的现实下为儒家的复兴奠定理论基础。善显设人者,故人亲之。……决不可以像有些古文学派的学者,把‘通经致用的今文师说,轻易抹杀。
反之,去掉了这几个方面就会灭亡。令民相伍,有罪相伺,有刑相举,使构造怨仇,而民相残,伤和睦之心,贼仁恩,害上化,所和者寡,欲败者多,于仁道泯焉。
他强调刑法必须以诚爱为基础,卷四第十章:若夫明道而均分之,诚爱而时使之,则下之应上如影响矣。3、礼义主体 像荀子一样,韩婴以三才为基本构架,来重建礼义为主体的治国模式。
臣以礼事君,忠顺而不解。是以刑罚兢渻而威行如流者,无他,由是道故也。
这既有道家,又有阴阳家的影子。聪明睿智者,守之以愚。不知所以则天,又焉得为君子乎?(卷六第十六章)《韩诗外传》认为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乃天生具有,显然这是继承了孟子性善说。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谓之小人。
不教而听其狱,杀不辜也。卷五第十七章说:茧之性为丝,弗得女工燔以沸汤,抽其统理,则不成为丝。
三、《韩诗外传》的治理之道 (一)治理之道 1、三才之道的基本构架 《韩诗外传》论道是以儒家人道为本,受道家的影响,在传统三才之道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才构架。夫照临而有别,妻柔顺而听从。
显然这与《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故缓者事之,急者弗知,日反理而欲以为治。
卵之性为雏,不得良鸡覆伏孚育,积日累久,则不成为雏。其于天地万物也,不说其所以然而谨裁其盛。古代刑罚简略,今天刑罚严密。廉直者可以弗顾弟兄,以法度之 ,因此这种带有法家精神的廉直对为民伸张正义,是不可少的。
对其他各家整合方面如卷九第十五章:愿得明王圣主为之相,使城郭不治,沟池不凿,阴阳和调,家给人足,铸库兵以为农器。因此,韩婴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复兴儒学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出路,卷五第十四章云: 儒者、儒也,儒之为言无也,不易之术也,千举万变,其道不穷,六经是也。
关键词:《韩诗外传》。《论语·子路》载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韩诗外传》也不是空洞地谈仁政,像孟子一样,在经济上他也以井田制作为落实仁政的基本途径。以礼来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关系,使各自明白自己在不同人伦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相应的道德准则,就能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国家自然就得以治理。